區塊鏈的團隊,若產品合適發 Token 的機會,許多團隊都會傾向用 Token 來募資,今天想分享一下從我的觀察裡,用股權與 Token 募資分別有什麼不同與好壞處,從創業者的角度出發。
對於早期團隊來說,股權與 Token 的募資對象,有相同之處,也有不同之處。撇除投資人能不能投資 Token 這件事情,相對於股權募資多數都是對機構投資人,透過 Token 募資除了機構投資人也能參與外,也能將 Token 發售給產品的使用者,又或者看好特定產品的個人。以對象來說,透過 Token 來募資,對團隊來說,除了機構投資人外,也能讓更多早期支持用戶能有方式與產品綁得更加緊密。
過去透過團隊在建立產品時,通常透過股權募資來取得資金支持下一步發展,用戶也沒有習慣在早期透過資金去參與自己所用或喜歡的產品,既然募資的對象多了一些變化,那控制權也就是另外一個最大不同的事情了。股權將投資人與團隊綁得更緊,即便團隊推出的產品沒有辦法在市場上取得好的成績,往下一個產品前進時,即便團隊再次募資要支持新產品,若沒有特別去處理股權架構,多數時候既有投資人仍然持有股權。對公司相對有控制力。相對來說,若透過 Token 募資則比較像是建立在產品之上的募資,畢竟多數的 Token 設計都是跟產品有關,若這個產品沒有取得好成績,團隊決定不再持續經營該產品時,Token 相對沒有控制力。若團隊選擇持續開發下一個產品,再次用 Token 募資,可以藉此取得全新的一批支持者。當然,無論是機構投資人或者個體用戶,在投資時,也都會參考團隊過往經驗與成績,能不能募過一次又一次,就是看團隊本事了。
雖然說股權募資在許多團隊的眼裡非常耗時,但對團隊來說,在整體公司取得營業額與持續成長的過程中,直到股權在公開市場流通前,需要溝通的對象僅有這些股權投資人而已。早幾年不少透過 Token 募資的團隊,在產品尚未完成開發,或者取得一定用戶量前,就發售 Token 給大眾,接著在忙於產品開發的同時,也要不斷的處理各路持幣者的問題,反而更加耗時。不過這一兩年來,Token 募資也可以如股權募資的結構,,在早期產品尚未完全時,先與投資人透過 SAFT 來出售一定額度的 Token 換取營運資金,接著等產品取得一定用戶量與成績時,再公開像社群發售代幣。
最後,至於要選擇透過 Token 或者股權募資,端看產品究竟有沒有存在 Token 的必要,這是耗時且需要謹慎設計的,隨意的像公開發售 Token 若處理不慎,在用戶心中可能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,即便團隊在下一個產品時有所進步,可能也須易費更多功夫取得信任。
Ching Tseng, AppWorks Associate